“孔子说‘道不远人’,衢州作为南孔圣地,更应该让‘道’和‘礼’回到每个人心中。”
由城河环护的衢州古城,安卧在衢江之滨。拥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史,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在这里,依旧有着井然的秩序、温厚的儒风,烂柯仙境可觅,山水气韵长远。
衢州
提起衢州,或许许多人想到的是“三头一掌”的美味,独别于浙江口味的鲜辣。但作为南孔胜地、烂柯迷境,衢州不仅自带崇文有礼的气质,身在四省边际,通衢汇点,衢州也有着独占一方的位置。
而正是这份独特,不仅打破了大多数人对于浙江的固有认知,衢州的历史也因此更富有一份韵味。
衢州城图 制图:沧浪
衢州府山公园,园内林木葱郁、曲径通幽,是衢州古城一处闹中取静的城市山林。府山古名峥嵘山,又因山头中间隆起,顶部平坦,形似龟壳,故名”龟峰“。这里也是一处人文荟萃,钟灵毓秀之地,曾是府衙、府学、府城隍旧址。它的另一个身份,正是衢州古城的发展源头与历史核心,古城之源。衢州的建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姑蔑之地和秦太末县。东汉初平三年(192),析太末县西新设新安县,但军事中心新安都尉府却选在峥嵘山建起。这座小城正是今衢州市区的第一座城池,遗址在今府山公园处。它在弘治《衢州府志》其实有载:“今龟峰之城亦不知其初建。州人相传,先址土墙而已。”弘治时人不知其“初建”,今日可以得知,衢州城初建于东汉。唐武德四年(621),衢州城迎来第一次扩展。信安县(晋代由新安县改名)升格为衢州,州治就设在峥嵘山。同年修筑州城,城廓东到今古城东门,南至小南门(通仙门),西城墙位于今府山西侧马站底一带,北城则沿峥嵘山脚下建造。衢州城西侧是江岸,但第一次扩建仍选择了依山而非伴水:在峥嵘山东南侧还有平缓的山坡延伸,扩建的州城即沿此山势增加了数百米的纵深,既可凭险守御,又能纳入更多的平地以利城市建设。唐代的衢州古城总面积还不足一平方公里,但已初具繁华,崔耿有诗云:晚唐天佑二年(906),在吴越王钱鏐的命令下,衢州迎来了第二次扩城,这次规模扩大了不小。新建的吴越城池,将西城垣再向西推进数百米至今五圣街一带,南、北城垣向西延伸与之相接,东城垣仍延续旧有,新建了今天的北城门和大南门,将天宁寺在内的今日古城大部分地盘纳入其中,只是天王寺和水亭街区仍在城外。吴越时期的衢州城面积应在2平方公里左右,比唐代足足增加了一倍多。北宋时期,衢州得到了飞速发展,税收指标在浙江占据前列。北宋末宣和三年(1121),古城迎来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扩容,这次将西城垣继续往西推进,使衢州城全线推到了衢江沿岸,水亭码头处建起了水亭门。史籍记载扩建后的衢州城墙三面浚濠,一面临江。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,已是唐代州城的三倍。综上,衢州城源自东汉时的都尉府,并在唐代成为州治后继续得到沿用,其间城池共经历三次扩张,这一过程既显示了衢州城市规模的发展,也体现了其营建思路和功能定位的变化。首先,东汉初建城池时,“新安都尉府”只是一个屯兵的军事机构,沿着山坡筑城正可利用地形居高临下,起到了事半功倍的防御功效,而它较为平整的山顶也便于安排官舍和军营驻地。后来到了唐宋时期,衢州城已经历了长久的开发建设,商贸发展居民增多,原有的小城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,这才有了三次扩张。此时,衢州也由单一功能的守御山城彻底转型为了兼容防御与商贸的“山水之城”。
由于受到多个朝代的层叠建设和取舍不同的建设思维影响,最终成型的衢州城呈现“东城西市”的大致布局,正好对应了山和水的方向。以衢州府衙和府学为代表的行政、文教中心则都在子城,并均落在了峥嵘山上,它们居高临下俯瞰周边,虽离市井有些疏离,却保持了城市中心的庄严气势。商贸中心,那些繁华密集的街市如水亭街、上下营均在西城。这里靠近衢江岸边的码头群,货物、人员走水路都由此登陆,繁忙的码头是西城独特的风景,而活力的输入与流动,也促进了商贸的繁荣。衢州古城不仅在格局上端正严谨,更因其温雅有礼的气质而自豪。中国古城崇文兴教的中心当属文庙,但与一般的城市不同,衢州城内足足有着三座文庙,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。首先是位于峥嵘山西麓的府学,这里是衢州城最高等级的文教中心,始建于宋景祐年间。明嘉靖十七年(1538)又在龟峰建衢麓讲舍,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)改普润庵为府学,因院内有白莲池,取名爱莲书院;乾隆十年(1745)易名为正谊书院,清末废科举后为衢郡学堂,这也是衢州一中的前身。第二座文庙是位于古城东北隅的西安县学,东西邻居有试院、鹿鸣书院和天王寺,如果是府学是衢州政治中心的组成部分,那县学这条街就是古城的文化高地了。县学仅存前面的半圆形泮池“县学塘"。府学、县学是古代城市对应行政级别的标配建筑,但第三座文庙就是独一份的了,它就是和曲阜孔庙作为全国唯二衍圣公驻地的南宗孔氏家庙。曲阜是鲁国故都,孔子故乡,且是衍圣公建府世居之处,孔庙建立在此理所应当;可衢州地处浙西山区,孔子老人家压根都没去过,又怎么会建起正统的孔庙呢?宋靖康二年(1127)金兵攻占汴梁,北宋至此灭亡。当年四月,赵构登基建立南宋,宣布改元建炎,一路南窜。时任衍圣公孔端友也跟随南下,他除了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阙里,还带了一批近支族人和“孔子夫妇楷木像”、“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”和“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”等传家宝,先至扬州后到杭州;宋高宗感其扈跸南渡之诚,赐其家于衢州城。孔端友南下之所以如此受重视,是因为他身为孔子第四十七代嫡长孙,于儒家道统传承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,十分有利于南宋朝廷的“正统”宣称。明代,明正德元年(1506年)又再封南迁后裔为南宗,授五十九代嫡长孙孔彦绳为世袭五经博士,家庙也再次得到官方拨款,迁址重建于新桥街东端(县学旧址),也就是现址,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完工,距今刚好过五百年了。最终落成的家庙坐北朝南,南挨峥嵘山,北临菱湖,面山背水;菱湖在当时尚为一片烟波浩渺,许多达官名贤在此构亭台别业,南孔在此也算享尽了“山水之乐”。南宗孔庙南北纵深、东西面阔均为百米,占地约一公顷,前面东西两侧立有“德侔天地”“道贯古今”石牌楼,沿街向东百米立有碑文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。主殿仍为大成殿,现在的建筑重建于道光元年,面阔五间,落于高高的台基上,虽还算壮美,规制已逊曲阜甚远。在大成殿西北隅是思鲁阁,取“思念曲阜”之意,是衢州孔庙专属的特色建筑,表达了南宗不忘阙里的志向,当年孔端友南下所携带的“孔子夫妇楷木像”、“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”就曾收藏于此。衢州城墙尚余半壁,现存主要有九段墙体,以东北段连绵最长,约有750多米;六门之中的西门朝京门(水亭门)、小西门和丰门、南门光远门、小南门通仙门、东门迎和门与后辟的西北角西安门尚存,钟楼也留下了四个拱门的石座。府山仍存高峰,庇佑其北首的南宗孔庙,这处古城的起源之地和历史核心现在主要呈现山野风情。不论是“东南阙里、南孔圣地”还是“衢州有礼”,南孔都是衢州最核心的文化标签。穿过千年时光,天王塔也已复现再度守望古城。这座六面七级古塔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,一直坐落于衢城西北隅,直至52年因年久失修被拆。2013年,天王塔作为古城地标性建筑得到重生,仍以”天王“之名高耸古城天际线。天王塔西首便是周宣灵王庙。这里供奉的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位王爷,而是以诚孝动人而在身后屡屡受封的周雄,高大的青砖牌楼铭记着千古流传的美德。水亭门历史街区和北门街历史街区衢州古城传统风貌建筑最集中、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两片古街,除了庙宇、宗祠、城楼,还散布着成片的传统民居,是古城历史风貌和市井风情的精髓。天王垂铃铛铛,南孔诵书琅琅,历史的回音仍将在衢州古城长响,声声不息。
招聘、投稿、合作编辑|艺旅文化 沧浪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